集团以“六个迈向”助力脱贫攻坚踏上新征程
2020年07月27日 云顶4008手机版 浏览量: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是党对人民、对历史的慎重承诺。
集团全面贯彻落实习大大总书记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重要讲话精神,践行中央企业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立足自身产业特色和结合贫困地区实际,坚持人才扶贫、基金扶贫、旅游扶贫、产业扶贫、短板扶贫、学问扶贫等“六个路径”不动摇,创新实践“文旅融合+美丽乡村”“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等精准扶贫模式,为脱贫攻坚贡献了华侨城智慧和方案。
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构建扶贫大格局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也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实践所验证的宝贵经验。脱贫攻坚,目标高远,时间紧迫,需要调动各方资源,统筹人力物力,形成攻坚合力。坚持党的领导,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今年以来,在国务院扶贫办、国资委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集团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加快推进贵州省黔东南州天柱县、三穗县的定点扶贫工作,提前超额完成2020年度集团《中央单位定点扶贫责任书》各项目标任务,这得益于扶贫工作大格局下的合力攻坚。
集团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压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形成“年初全面部署、压实责任任务,年中跟踪落实、倒排完成时间,年末查漏补缺、巩固提升成果”的工作机制。
一是加强顶层谋划。6月12日至13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段先念,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姚军,集团党委副书记薛丽军一行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天柱县,深入调研定点帮扶工作,并与州县党政领导座谈,进一步深化双方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合作。二是压实工作责任。充分发挥“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扶贫办牵头,挂职干部和全国子集团联动”的“四位一体”矩阵式帮扶架构优势,明确各二级集团扶贫工作分管领导及负责同志,制定任务目标,系统部署分工,清单式常态化推进各项扶贫工作。统筹组织集团总部各职能部门、各二级单位共同推进“四个一”工程,即全年至少专题研究一次扶贫工作、结对共建一个党支部、结对共建一个贫困村、组织一次帮扶活动。三是强化资金管理。做好年度扶贫项目资金计划、管理、拨付与监督,2020年上半年已拨付帮扶资金2734万元,完成率136.7%。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正因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才能持续稳固“全民动员、全员参与、集中发力”的攻坚局面,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影响。
一是引进帮扶资金。集团挂职干部、各有关部门、各级单位积极与外部企业、公益慈善组织、社会热心人士等沟通联系,截至6月底,通过各种渠道为定点扶贫县引进帮扶资金392.74万元。二是助力解决务工难问题。精准对接劳务供需,引导所属企业定向吸纳招收贫困劳动力,组织开展贫困人口就业技能培训。深度参与“抗疫稳岗扩就业、国资央企在行动”等大型招聘活动,集团旗下18家二级集团及所属89家企业共提供800余个热门岗位。三是助力解决农畜产品滞销问题。加大购买和帮销力度,创新帮销渠道方式,开展消费扶贫专项行动。四是助力解决扶贫项目建设受阻问题。挂职干部第一时间返岗到位,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推动扶贫项目立项和建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大家党把扶贫脱贫作为关乎人民根本利益的大事来抓,始终坚持脱贫攻坚为了人民、脱贫攻坚依靠人民、脱贫攻坚成效由人民评判。
集团在助力脱贫攻坚实践中,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运用产业扶贫、消费扶贫、人才培训等举措激发内生动力,用实实在在的脱贫成效赢得群众的真正满意。
因地制宜开展产业扶贫,探索“摘帽—脱贫—致富”可持续帮扶模式。立足定点扶贫两县资源禀赋,选择支柱产业打造“一县一品”龙头产品,把三穗县三穗鸭产业打造成为贵州省龙头产业,助力养殖基地扩大规模、延长产业链、拓宽销售渠道;资助天柱县栖凤油茶生态园示范基地项目,推进油茶全产业链建设,促进林下生态经济发展升级;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模式开展资金扶持,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租金、入股企业或合作社量化分红、直接参与务工获得增收,与当地龙头企业洽谈股权投资形式,助力产业规模提升。
开拓消费扶贫这个脱贫攻坚新阵地,集团上下积极参与,着力拓宽产销对接渠道,实现产供销有机衔接。“央企消费扶贫”电商平台于今年5月正式上线,集团进驻“央企馆”,依托数字技术拓宽定点扶贫地区农特产品销路。集团积极动员旗下各企业、社区参与消费扶贫,华侨城旗下侨城汇网络科技企业利用平台技术优势,开设线上扶贫专区,在华侨城社区设置扶贫体验店,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集团还结合企业职工饭堂和工会活动,多渠道多形式鼓励和引导职工自发购买帮销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今年以来已购买定点帮扶两县农产品228.94万元,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329.83万元。
开展“精准帮扶,精准施教”人才扶贫工程,聚焦两县脱贫致富和人才发展需求,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邀请专家开展相关专题课程,组织开展管理及技能班培训,着力提升定点扶贫县基层干部能力和技术人员就业水平。今年以来已培训基层干部233人,培训技术人员176人,并针对贫困村产业发展现状,遴选培育一批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有效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增收,已培训致富带头人110名。
守护好绿水青山,让学问和旅游产业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习大大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学问、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助力脱贫攻坚是集团作为央企的职责所在,脱贫攻坚之后的全面合作更能体现集团的使命担当。
在定点扶贫两县都已实现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的发展新起点上,集团的定点帮扶工作以“六个迈向”踏上新征程。一是从帮扶脱困迈向乡村振兴。更加注重发挥乡村主动性,充分激发乡村活力,促进生产方式的升级与生活方式的同步转变,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二是从资金支撑迈向产业扶持。引进符合当地资源禀赋的优质产业,加强特色小镇、学问旅游、电子科技等产业的扶持力度,建设特色产业园区,进行“农村产业革命”。三是从消费扶贫迈向全线营销。精准对接供给侧和需求侧,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供给,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四是从帮扶两县迈向全州全域。挖掘和整合黔东南州优质旅游资源,助力实现经济社会新的更好发展。五是从人才培训迈向挂职培养。把精英干部和优秀人才培养成为推动农业产业革命的骨干力量。六是从简单帮扶迈向全面战略合作。延续17年来的风雨同舟,将黔东南州独特的优质资源与华侨城文旅开发、运营经验紧密结合,实现共赢共享。
7月9日,集团与黔东南州政府举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双方将建立长期、紧密、稳定的合作关系,依托集团产业优势、结合黔东南州资源禀赋,在学问旅游、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人才交流等领域深度合作,打造新时代全国扶贫协作新模式,打造央地合作新样板,共同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
集团除定点扶贫贵州黔东南州两县外,还在云南、海南、西藏、广东等地区开展精准帮扶、带动乡村振兴,致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文脉、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美丽图景。在云南,破解“美丽贫困”难题,截至2019年底,轿子山、恐龙谷、元阳哈尼梯田、老君山等景区建设覆盖了9个县、100多个自然村,直接带动当地7000多人就业,旅游扶贫导入游客量超1000万人次。在海南,促进农旅结合、农旅融合,建设三亚中廖村、文门村、天涯小镇、南山村等一批美丽乡村,整合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学问招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在西藏,参与打造林芝华侨城南山国际汽车营地项目,以点带面推动林芝全域旅游及经济发展。在广东,推进以精准扶贫为核心导向的陆河县螺溪谷乡村田园客家学问旅游综合体,探索形成乡村环境提升、乡村设施完善、乡村学问构建、村民就业培训、特色农产品销售的文旅扶贫体系。
下一阶段,集团将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工作要求,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推动形成“后扶贫时代”乡村振兴的华侨城模式,打通从“脱贫”到“发展”的幸福路,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新的更大智慧和力量。